欢迎来到程深快讯网

程深快讯网

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要用中国的美学经验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24-05-02 21:43:33 出处:焦点阅读(143)

原标题: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要用中国的繁荣分论美学经验讲好中国故事

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现场。

6月8日,文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创作共分为文学、坛用舞台艺术、中国电视剧、学经网络文艺四个单元开展。验讲来自全国文学、好中戏剧、国故影视、繁荣分论网络等领域的文艺名家围绕文艺创作的当下与未来展开对话交流,为推动文艺繁荣建言献策。创作

“根植传统,坛用立足时代”

谈及文艺创作,中国不少专家提到了“传承”的学经重要性。在文学单元的座谈对话环节,湖南省作协原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跃文表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我觉得中国的美学经验用于表达中国故事、写中国人应该是最有效的,这也是大家的共识。中国有独特的美学经验,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几千年一直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跟万事万物建立了稳定的情感关系,也形成了稳定的审美习惯。”

王跃文表示,这些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学的经验,用于表达中国故事是非常有效的。“我们既要根植传统、立足时代,同时也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坚持守正创新。”王跃文说。

传统文艺形式如何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带来的全新挑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在进行主题演讲时表示,互联网信息时代,在新的传播格局和文化条件下,人民对文学艺术的需求结构、接受方式、参与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越是如此,越要坚定地守护好文学真心。”陈彦表示,只有把文学写得更像文学,提供文学性的表达和深刻发现,文学才有立身之本,才可能被需要、被看见、被传播,才可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学各种艺术门类的作用。

坚守初心,催生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我觉得我们很幸福,能够找到《山海情》的故事,并开启后面的创作。”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在现场分享了拍摄电视剧《山海情》的感悟,“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真的需要做时代的记录者。”

侯鸿亮说,如果不是拍摄这部剧,自己可能真的不知道100多万吊庄移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也不知道2001年至2020年间1800多名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山海情》对于我们来讲不仅仅是一个村一个镇的故事,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一部电视剧能够带给我们的特别意义。”

“要创作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

在时代变革的当下,传统的文艺形式也面临着突破与创新的需求,不少专家也指出了当前文艺创作面临的一些困境。

“文学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表现,肯定会雷同‘撞衫’。”陈彦提出,要创作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学作品,就必须在艺术的创造上下更多功夫,不能简单化、概念化、套路化,最根本的是要继续提高创作质量。此外,要重视新媒体的巨大传播力,不断创造更高品质的作品。

针对文学如何与现代传媒深度融合的问题,陈彦认为,新时代广大作家要革新观念、探索手法,把总体视野和微观思考打通结合起来,并创造出与之适配的新的结构形式和话语方式。

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陈涌泉以“用美的光芒照耀舞台”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谈到,戏剧多元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思想是戏剧的灵魂,是创作者与世界对话的立场,是照射观众心灵的光。

陈涌泉认为,当下的一些戏剧创作中,存在题材集中、同质化、模式化的弊端。“我们深切希望艺术家能用自己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对生活作出有温度的感悟、鞭辟入里的演绎、独特而深刻的阐释,努力让我们的戏剧进入到文化层面、哲理层面、心灵层面,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深沉思考,对人类的精神家园进行终极关怀。”

“如果共性淹没了个性,类型遮蔽了典型,套路取代了独创,就难以做到‘一戏一格’。”他认为,剧种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尊重个体性,拒绝一刀切,“像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一样保护剧种多样性”,防止剧种的泛化与趋同。

突破创作舒适区,注定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路。电视剧《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分享了自己创作《人世间》的心路历程和感悟。他坦言,每一次选材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人世间》小说出版时,豆瓣评分人数其实并不多。“身边也有不同的声音,觉得你拍这么苦难的一部剧,没有网感,谁看?”

但李路看到了梁晓声文字背后长期凝练的基础。“还是应该沉静下来,好好地深入生活,体察一下目前我们拍什么样的剧才能超越自己、超越过去。”拍摄《人世间》的7个月里,李路瘦了30多斤,拍完后更是推掉了100多部戏的邀约。

“肩膀要能担得下来。”李路认为,虽然现实题材剧创作艰辛,但影视工作者要有责任感,“有些题材并不是谁都能做,没有担当的肩膀,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重视科技带来的改变,以原创引领视听习惯”

随着ChatGPT的“爆火”,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文艺创作的方式。写诗、作画、作词、作曲、写歌……似乎“无所不能”的AI引起了文艺大家们的共同关注。

面对人工智能等科技革新带来的新变化,在座谈对话环节,海南省文联原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韩少功提醒文学创作者“要有一点警惕性”。科技的日新月异,也令他对当代作家创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愈发关注。

作家群体出现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都市化、高学历化、中产化令韩少功颇为忧心。他认为,广大作家如果不扎根生活,就会出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人工智能创作小说、诗歌、音乐、美术的速度很快,而且立等可取,与人类创作展开了竞争。”韩少功提出,有大志向的作家应该思考在哪些方面补救、在哪些方面奋斗、在哪些地方争取脱困,从而摆脱创作的危机。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何沐阳在网络文艺单元的对话环节,也谈到了他对AI音乐创作的思考。“我们现在所有的文艺创作,是基于人的创作,但随着AI时代的到来,我们马上要进入‘人机时代’,这也意味着观念、欣赏习惯等都会发生改变。实际上,年轻一代已经受到互联网影响了。”何沐阳认为,这种改变是所有创作者都要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何沐阳认为,繁荣文艺创作更应该有属于中国的表达。“我们应该用最根源的民族元素,与现代化歌词和国际性演绎手法相结合,来创作音乐。”何沐阳认为,流行音乐应该走在最先端,“引领全球年轻人的审美和视听习惯,传承好我们民族根源,将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我们音乐界要去努力追求的”。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朱洪波 鲁力 见习记者 苏韵桦(王涵琦)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